文史研究
研究成果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列表

必须到群众中去(代序)

来源:延安革命纪念馆 浏览次数:920

  陕西省文联主席  老延安     李若冰

  今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我省和全国各地都在以各种形式隆重的纪念。我以为,这是因为《讲话》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文献,是开辟中国革命文艺划时代的里程碑。它曾经引导千千万万文艺工作者走进生活,亲近群众,创作出为广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经过60年的风风雨雨,经过60年的文艺实践,越来越证明,《讲话》以它真理的光芒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讲话》的实质内容,就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毛泽东精辟地论述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论述了文艺的源泉和无条件深入生活亲近群众的问题,这就明确地告诫我们,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这既符合革命斗争发展规律,也符合文艺发展规律。当年,使我感受最深的,正是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延安文艺界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声势浩大的作家艺术家深入群众的热潮,同时也掀起了规模宏大的新秧歌运动。一些具有经典性的文艺作品,也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例如《兄妹开荒》、《逼上梁山》、《白毛女》、《血泪仇》、《黄河大合唱》、《军民大生产》和丁玲、柳青、欧阳山、赵树理的小说,艾青、柯仲平、李季的诗歌,冼星海、张寒晖、郑律成的歌曲,古元、石鲁、力群的版画等等。延安文艺运动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产生的文艺作品是珍贵的。无疑,这都是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实现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结果。与此同时,也使延安文艺界形成了一种眼睛向下、面向群众的好作风好传统。

  建国以来,文艺界继承和发扬了延安这种好作风好传统,作家艺术家们自觉地到农村矿山,深入生活,实现和群众相结合,产生了许多人们所共知的文艺作品。这也进一步证明毛泽东所倡导的:“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这段论述说得多么深刻!经过许多作家艺术家长期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深入生活,热爱群众,和群众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进行创造性劳动,是我们文艺工作者所应具有的品格。

  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建国后有了新的发展,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极大地鼓舞了作家艺术家,使得文艺创作有了更大的空间,更大的自由。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又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针,这在更大范围内扩大了文艺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界思想空前活跃,创作也空前活跃,呈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这是有目共睹的。就我们陕西来说,和全国形势一样。我们已拥有一支强大的颇具实力的文艺创作队伍,文学艺术各门类,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些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主要是陕西老中青作家艺术家在《讲话》的指引下,重视深入生活,或采风或蹲点或兼职,采取各种方式,始终保持着和人民群众亲密的关系。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今天,面对新时代,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我们更应当开阔视野,与时俱进,投身到火热的开发西部的热潮中去,以便更好地表现这个伟大的时代。

  在我们隆重纪念《讲话》发表60周年的时候,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当发挥陕西自己的优势,寻找我们的差距,迎头赶上去。江泽民今年视察陕西时说:“伟大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因此,对于我们文艺工作者来说,就是要保持和发扬延安文艺精神,即眼睛向下,深入生活,实现和群众相结合的好作风好传统。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是赢得文艺进步和繁荣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