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
史料档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史料档案  > 列表

从《讲话》到《祝辞》到“先进文化”

来源:延安革命纪念馆 浏览次数:1012

  陈  晨

  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究竟应该怎样繁荣和发展,这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长久思考的重大问题。在国际共运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都曾对此有过科学精辟的论述;在中国革命进程中,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鲁迅等也都曾不断进行过积极有益的探索。但是,只有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集体领导核心,才能够最终以大无畏的理论气派,相继对这一问题作出比较全面深入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回答。而毛泽东发表于1942年5月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邓小平发表于1979年10月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以下简称《祝辞》)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关“先进文化”的一系列论述,则正是这一回答的最经典的理论成果。

  《讲话》——中国无产阶级新文艺运动的纲领性文献

  为了“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①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亲自主持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文艺座谈会并发表了著名的《讲话》。《讲话》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普及与提高、批判与继承、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创作及文艺工作者的世界观改造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创建了一整套具有完整系统性、严密科学性、强烈战斗性的文艺理论体系,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学说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1)文艺要“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②毛泽东继承、捍卫和发展了恩格斯列宁的人民文学观,《讲话》首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透彻的论述。他说:“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因此,“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做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这样,他就把文艺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明确地指出了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方向。

  (2)文艺工作的“普及与提高”

  “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即“努力于提高呢,还是努力于普及呢”的问题。毛泽东在《讲话》中说道:“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并且“只有从工农兵出发,我们对于普及和提高才能有正确的了解,也才能找到普及和提高的正确关系。”③这就是:“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这样,毛泽东从普及与提高入手,不但清楚地解决了五四以来文艺界争论已久的“大众化”问题,而且精辟地揭示了文学艺术工作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客观发展规律。

  (3)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

  文艺同生活的关系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毛泽东在《讲话》中对此也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他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④正因为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所以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这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艺工作者从生活积累到艺术创造的必由之路。

  (4)文艺创作“六更”的典型化规律

  以典型理论为核心的创作原则,是艺术规律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⑤这里,毛泽东实际上对作家艺术家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思维特点做了精深的概括。为此,他又接着在《讲话》中希望“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这便使“六更”的典型化原则更明确地落实于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表现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心。

  (5)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

  针对人们在文艺源流问题上的误解,《讲话》明确地指出了古代和外国的文艺遗产不是“源”而是“流”。但同时又热情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⑥因为艺术实践证明,有没有这个借鉴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这里,毛泽东既反对了全部吸收的复古主义和奴隶主义,又反对了一概排斥的虚无主义和关门主义,显示了敏锐的理论辨析眼光。

  (6)用三个“统一”的原则开展“文艺批评”

  “文艺批评”是“文艺界的主要的斗争方法之一”,⑦也是党对文艺事业最有力的领导方法之一,所以毛泽东对此尤其予以充分的注意。《讲话》在细致地论述了文艺批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了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及其相互关系之后,总结道:“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这里,这三个“统一”的理论,既是文艺创作实践的指导原则,也是文艺欣赏实践的指导原则,更是文艺批评实践的指导原则,对于我们开展科学的文艺批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上以外,《讲话》还对文艺领域其他一些重要的问题逐一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论述,提出了许多极其精辟的理论见解。正是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解放区的文艺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为中国无产阶级新文艺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国解放后,毛泽东继续坚持和发展《讲话》精神,又在其他一些文艺论著如《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及一些书信和示中不断提出了一些新的文艺观点,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⑧的原则,文艺“要有族形式和民族风格,”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0“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相结合”的创作方法,11对文艺作品不要求全责备,及文艺的特殊规律如“形象思维”等等,使以《讲话》为主要内容和基本标志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更趋完满和成熟。当然,这里也需要指出,作为一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著作,《讲话》也必不可免地存在着时代和认识上的局限性,加之毛泽东在他后期所作的一些文艺讲话或批示,实际上也不同程度地脱离了《讲话》的基本精神。这样,粉碎林彪、“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开创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担,便历史地落在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的身上。

  《祝辞》——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性指针

  美其名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给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带来了严重灾难。这场灾难的发生固然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诸方面的原因,但也同林彪、“四人帮”对毛泽东《讲话》精神的肆意歪曲、篡改、割裂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粉碎“四人帮”后,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恢复毛泽东思想和《讲话》的本来面目,便成为了当时我国文化艺术战线上一项十分紧要的任务。1979年10月,全国第四届“文代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到会祝贺并作了著名的《祝辞》。《祝辞》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在深入揭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文艺谬论,系统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毛泽东《讲话》精神,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点、地位、任务、作用和前进方向,进一步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兴旺发达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毛泽东文艺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在《祝辞》中,邓小平首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的响亮口号。这就是说,在文艺同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体,是文艺的唯一和真正的主人,而文艺则是客体,应该且必须为人民的利益服务。据此,他形象地把“人民”比做“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指出:“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因此,“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12这里,邓小平正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讲话》的基本精神,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作了最准确的界定。

  邓小平《祝辞》对文艺与生活关系的论述,不但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重申文艺要“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新生活”,而且贯彻了唯物反映论能动的革命的认识论,更明确地指出这种反映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临摹,而是要找到一个更高层次,“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13并使这种深度和广度的反映在相互交融的进程中达到高度的结合和统一。即既要“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又要深刻地“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14很显然,邓小平在这里正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原则,来深入阐述文艺同生活的辩证关系的。

  邓小平对我国新时期文艺事业的另一巨大贡献,就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果断地停止了沿用多年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及时地发出了文艺要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促进派”,要“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的伟大号召。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党在新时期的总路线、总政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祝辞》指出:“在这个崇高的事业中,文艺发展的天地十分广阔。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15这里,邓小平对文艺工作在四化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地位、职能和崇高使命作了充分的估计,对于解放我国文艺的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针对林彪、“四人帮”对作家艺术家们的残酷迫害,邓小平在《祝辞》中严厉驳斥了所谓的“黑线专政”谬论,高度赞扬广大文艺工作者正气凛然地对他们进行的抑制和斗争,一再重申,我们的文艺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文艺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文艺工作理应受到党和人民的信赖、爱护和尊敬。鉴于当时文艺人才的青黄不接,他反复强调“必须十分重视文艺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从思想上,而且要从工作制度上创造有利于杰出人才涌现和成长的必要条件。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力支持的基础上,他还对作家艺术家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革命化寄于殷切的希望和严格的要求,特别是他热情赞扬“文艺工作者中间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全国文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事业心和积极性。

  《祝辞》继承并坚持《讲话》的革命批判传统,始终把开展文艺批评放在显著的地位。邓小平曾说:“对于各种错误倾向决不能不进行严肃的批评。”为此他还亲自带头参加文艺作品的批评活动,促进文艺批评的繁荣。他提出,要进行严肃的批评,首先应该坚持原则,掌握批评的武器;其次还要注意政策和策略,讲究方式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为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又必须加强党的纪律,尤其是“对我们党员中的作家、艺术家、思想理论工作者,那就首先要求他们必须遵守党的纪律。”16邓小平关于要进行“严肃批评”的理论,为新时期党领导文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邓小平还在《祝辞》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的著名论断。这里,首当其冲的议题之一便是要从纵深角度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议题之二便是要从横广角度批判地吸收外国艺术精华。这正如他所讲的:“我国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当借鉴和学习。”但是,借鉴和学习决代替不了创造,“路子要越走越宽”问题的实质乃是要大力繁荣创作,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向前发展。为此,邓小平殷切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以“攀登上艺术的高。”这就为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具体的前进方向。

  除《祝辞》外,新时期以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化艺术的重要论述,如《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关于反对错误思想倾向问题》、《关于思想战线上的问题的谈话》、《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收入《邓小平论文艺》中的一些文章和言论等。在这些著述中,他对诸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文艺“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努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艺术形象,文艺创作要“攀登上艺术的高峰”,“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各级党委都要领导好文艺工作”问题逐一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论述,从而形成了具有高度原则性、独特创造性、鲜明时代性的邓小平文艺理论。邓小平文艺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严密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和文艺理论学说,和毛泽东文艺思想一样,将永远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性指针。

  “先进文化”论——中华民族文艺复兴的战略性构想

  1989年6—11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和五中全会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的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顺利实现了新老交替,并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党的十五大后,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宏伟历程。但此时,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又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竣挑战。”17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振兴中华的鸿图大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三个代表”中的“先进文化”论及在此前后江泽民关于文化艺术工作的很多重要论述,如在中国文联第六次、中国作协第五次和中国文联第七次、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两次讲话等,不但是继毛泽东《讲话》和邓小平《祝辞》之后我党关于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又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和根本性指针,而且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艺的伟大复兴,作出了战略性的宏伟构想。

  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任务和基本目标;而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不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96年在第六次全国文代会、第五次全国作代会上,江泽民说:“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社会主义文艺是一条重要的战线,承担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激励人民团结奋进的庄严职责。”(18)2001年在第七次全国文代会、第六次全国作代会上,他又讲道:“我们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在推进两个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肩负着重大的职责。”19江泽民的这两次“职责”论,是继邓小平之后党对文学艺术工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巨大作用和深远意义的最经典的论述。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江泽民在详细地分析论证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形成历史和崇高地位之后,十分明确地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文艺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他还说:“中华民族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里,也反映在几千年来我们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的精神创造活动中。”20这些精辟论述,对于我们充分发挥文艺的特殊职能,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文艺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最终要落实于文艺作品,尤其是优秀的文艺作品。江泽民对此一直予以热切的期望。1994年他就提出了“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响亮口号,并于1996年专门进行深入的论述,号召作家艺术家们“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2001年他又指出:“通观我国和世界的文明发展史,……优秀作品往往成为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就是说,优秀作品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今天发展先进文化,也就是要首先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美,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优秀艺术作品。

  发展先进文化,实施精品战略,还必须贯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因为这“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所谓弘扬主旋律,就是指在文艺作品中要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及用真诚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而所谓提倡多样化,则是指文艺作品的艺术表现应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精益求精,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文化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由此可见,这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如江泽民总结的那样,在实现中华文艺的伟大复兴中,“使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完满地统一起来。”

  江泽民“先进文化”论中另一著名观点,就是他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推陈出新”和邓小平“敢于创新”的精神,大力倡导“文艺创新”。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他曾谈到,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在第七次全国文代会、第六次全国作代会上,他在总结我国和世界历代文艺传世之作成功经验时又说,“他们具有踏着时代前进的鼓点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并希望作家艺术家们认真思考、学习和借鉴这种中外历史上的文艺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兴旺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文艺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我们今天只有高举“文艺创新”的旗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使中华文艺迅速崛起、复兴于世界文艺之林,不断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江泽民关于中华民族文艺伟大复兴的战略性构想,其根本目标仍然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不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先进文化”论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内容。为此,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进行了集中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论概括。如他谈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等等,都是极具原则性、科学性和指导性的经典论述。除上述基本论点外,江泽民“先进文化”论中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构想,还包括文艺为发展经济和生产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高度重视“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工作,”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文化市场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努力把文联和作协建设成为文艺工作者之家,文艺部门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办法来领导文艺等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深入理解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华民族文艺伟大复兴的战略性构想,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从毛泽东《讲话》到邓小平《祝辞》再到江泽民“先进文化”论,这首先是一个坚定不移地学习、继承、坚持和捍卫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统一、密不可分的思想理论体系。尽管他们各自产生的历史环境、面对的创作实践、承担的文艺使命并不相同,但他们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下,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他们所处时代文艺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并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因此,马克思主义始终是贯穿于他们其中的一条红线,他们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中的经典性文献,闪耀着科学和真理的光辉。

  第二,从毛泽东《讲话》到邓小平《祝辞》再到江泽民“先进文化”论,这同时又是一个坚持不懈地丰富、发展、开拓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理论体系。尽管他们所坚持和继承的前辈的学说都是当时最优秀的美学和文艺理论成果,但他们却并没有在这些优秀成果面前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而是遵循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学习和坚持的基础上,根据客观实际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对前辈的理论创造进行认真地审视、鉴别、选择和吸纳,作出新的理论总结、提升和创新。从而使自己的理论建树始终跟着时代的步伐,走在社会发展的最前列,并不断显现出开拓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

  第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三个代表”尤其是“先进文化”理论,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她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体现了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历史使命,体现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文化必须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今天在隆重纪念毛泽东《讲话》发表60周年的日子里,在大力倡导坚持与发展《讲话》和《祝辞》精神的同时,一定要更加自觉地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艺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注  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7月版,第805、814、816、827、818、817、824页。

  ⑧⑨10《毛泽东论文艺》(增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119、90、101页。

  21《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下册),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733页。

  12、14、15、1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211、210、209、392页。

  1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9页。

  17、19、20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原载《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9日。

  18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原载《人民日报》1996年12月17日。

 

  (作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