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
史料档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史料档案  > 列表

《讲话》与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

来源:延安革命纪念馆 浏览次数:1540

马武玲

  1942年5月,召开了举世闻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从文艺为什么人服务,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文艺如何继承和创新三个方面,指明了革命文艺的前进方向,成为指导我国文艺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宣言和纲领。自此以后,广大文艺工作者以《讲话》精神为指导,把中国革命文艺同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密切地结合起来,把文艺创作同广大人民的斗争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不仅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也推动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

  一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毛泽东在《讲话》中,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论,明确指出:“我们的文艺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①这在我国文艺思想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使得中国的革命文艺同一切旧的文艺包括封建主义的文艺、汉奸文艺、以及囿于个人或小集团的狭窄天地,标榜“自我表现”、“纯美学”、“回到文学自身”的文艺,从根本上划清了界限,也为革命文艺的健康发展,找到了坚实的支点和最广泛的社会基础与最伟大的原动力。同时,又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的主人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出发,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突出地把人民群众看成是文艺服务的主要对象,把革命文艺的中心问题归结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和如何为他们服务的问题。这对于许多献身于革命的文艺家来说,不能不引起深刻的变化,使自己的创作主体、创作态度、创作方法都产生革命性的飞跃,真正解决了“五四”以来想要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使文艺开创了与人民当权时代相适应、符合无产阶级政党对文艺的要求的崭新局面,实现了我国文艺事业更深层次的变革,也培育、锻炼了一大批忠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文艺工作者。

  正由于这批作家、艺术家较好地解决了立场和世界观问题,他们在建国以后的17年中,不仅忠实地执行了党的文艺路线,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与江青反革命集团在文艺战线上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正如邓小平所说:“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我们的文艺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文艺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所谓‘黑线专政’,完全是林彪、‘四人帮’的诬蔑,在林彪、‘四人帮’猖獗作乱的十年,……文艺界的许多同志和朋友,正气凛然地对他们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在我们党和人民战胜林彪、‘四人帮’的斗争中,文艺工作者做出了令人钦佩的、不可磨灭的贡献。”②也正是由于这批作家、艺术家较好地解决了立场和世界观问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们根据邓小平的“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作家、艺术家要“虚心倾听各方面的批评,接受有益的意见”,要“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的作品的社会效益,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③等指示,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作了大量讴歌献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对于在文艺领域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繁荣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新的世纪,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解决好自己的立场和世界观问题的同时,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大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多出优秀的精神产品。同时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出发,从人民群众锐意进取的历史创造活动中,激发创作热情,以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美好高尚的艺术境界和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讴歌党领导人民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展示波澜壮阔的历史潮流,升华人们的情操,鼓舞人们的斗志,激励人民群众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二

  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毛泽东在《讲话》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做出了严格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说明。他指出,文艺家的爱憎感情“是观念的东西,是客观实践的产物。我们根本上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实践出发。我们的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爱无产阶级,是社会使他们感觉到和无产阶级有共同的命运的结果。我们恨日本帝国主义,是日本帝国主义压迫我们的结果。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④这段话深刻地告诉我们:文艺家的审美主体是他们所经历的社会生活,而文艺家的审美主体又在文艺创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无论从文艺创作需要从社会生活中获得丰富的素材方面来看,还是从选择和取舍素材的审美主体方面来看,社会生活对文艺创作都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因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毛泽东正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原理,深刻地阐明了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的观点。“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文艺家进行创作,首先要有创作的材料——素材,也就是生活经验。毛泽东把它称为文学艺术的原料。没有这原料,文艺家不可能写出真实生动地反映生活、对群众有益的文艺作品。而要获得文学艺术的原料,文艺工作者必须要深入到工农兵火热的斗争中去。因此,毛泽东在《讲话》中论证了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的科学原理以后,进一步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⑤同时,毛泽东针对当时一些革命文艺家主观上对工农群众的了解还很抽象,对于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认识还停止在理想的阶段,他们的思想感情基本上还是小资产阶级的这一情况,明确地提出了文艺家首先必须长期地深入群众生活,而不是短期的。因为文艺家要获得丰富的素材,就必须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甚至要经历长期的痛苦和磨炼。其次,文艺家要“无条件的”深入群众生活,这是提醒文艺家在深入生活中要准备克服种种困难,要具有坚韧的毅力,克服在工作条件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再次,文艺家要“全心全意”深入群众生活,要抱着对群众无限热爱的感情投入到工农兵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从而真正了解群众的思想、感情、性格、审美要求和理想,得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

  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农村,创作出了《兄妹开荒》、《送公粮》等一大批深刻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反映可歌可泣的斗争生活的作品,真实表现了解放区人民的斗争生活和思想感情。作家真正变成了人民群众审美意识的代表。

  进入新时期,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号召广大作家艺术家要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作家艺术家要“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作,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⑥因此,要使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其根本途径是作家艺术家必须自觉地深入社会生活,从沸腾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感情和诗情画意,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哺育自己。否则,一旦离开了人民的生活,就出现不了参天的艺术大树。

  

  正确对待文学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是文艺发展的关键。毛泽东在《讲话》中,对文艺的继承与创新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他说:“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从毛泽东的论述中,我们体会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是不能离开自己的民族艺术遗产,不能割断历史,从光秃秃的空地上建立起来的。那种认为新文艺可以从西洋移植过来,而不是在自己民族文艺的基础上成长,以为发展新文艺可以不经过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的看法,显然是不科学的。

  文艺的民族传统、民族形式,都是历史形成的。我国古代的文艺作品集中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特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痛苦和希望,充满了中国人民生活中的人情味,具有爱国主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多情重义等特点,是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在文艺作品中的反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同时在这些古代文艺作品中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因而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作品,也必须检查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这就告诉我们区分“精华”与“糟粕”的两个标准:一是看它“对人民的态度如何”,二是看它“有无进步意义”。因此,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艺作品应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汲取其“民主性的精华”。与此同时,毛泽东认为我们继承的目的之一在于“发展民族新文化”,继承是为了革新。我们看重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在,走向未来。“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文艺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而古代和外国的文学艺术作品,则只能是流而不是源。因而“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对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了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⑦建国以后,毛泽东又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精炼地概括了我们对待古代文艺的方针,从而使广大文艺工作者以积极开放的姿态探索、创新。创作的题材和领域更为广阔,保证了我国文艺事业的不断发展。“文革”时期,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打着“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的幌子,一笔抹煞了中国古代文艺遗产的价值,把大批民间文艺统统戴上了“四旧”的帽子,赶出了历史舞台,文艺变成了他们篡党窃国,制造反革命舆论的工具。

  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创了繁荣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局面。邓小平指出:“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好的东西,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⑧江泽民也指出:“阳光中包含七种色彩,世界也是异彩纷呈。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前进”。⑨这些论述继承《讲话》精神,进一步精辟地阐明了继承和创新、借鉴与创造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如何对待传统,对待外来文艺指明了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积淀,传承至今,对我国人民今天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仍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世界其他民族在历史进步中,创造出的优秀文艺作品,同样也值得我们虚心学习和借鉴。因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不仅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合理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还要大胆借鉴、吸收世界一切先进文化的成果,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文化成果。这样才具有生命力,也才能真正地从民族性走向世界性,从而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更好地发挥我们自己的特有优势,繁荣和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今天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为我们继承、借鉴、超越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提供了现实的契机和巨大推动力。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坚持《讲话》的基本精神,在实践、创新,再实践、再创新中,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作了全面、系统地阐述,其中阐明了建设先进文化对于党的整个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因为社会主义文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与毛泽东《讲话》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今天,我们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文学艺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更加生动地表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如何创作优秀作品,以保持我们社会主义性质和民族特色,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如何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以自己优秀的文化成果来丰富人类文明,建设先进文化,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历史性课题。因此,重温《讲话》精神,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西安邮电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