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
史料档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史料档案  > 列表

论邓小平文艺思想

来源:延安革命纪念馆 浏览次数:1246

  阎财旺

  邓小平文艺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指导原则。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之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讲话》精神,认真研究,深刻领会,全面把握邓小平文艺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解放思想和四项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

  社会主义文艺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之一,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使之沿着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前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针对我国思想政治和宣传文化领域存在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在《“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等讲话中,号召全党冲破禁锢,解放思想,回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这对于扫除“两个凡是”等“左”的思想障碍,推动各项事业,包括文艺事业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又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讲话中,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政治基础。这是新时期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根本前提。为了坚持解放思想和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左”“右”错误思想,邓小平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在《关于反对错误思想倾向问题》、《关于思想战线上的问题的讲话》等文章中,多次指出:“要批判‘左’的错误思想,也要批判‘右’的错误思想”,“既要反‘左’,又要反右,有‘左’就反‘左’,有‘右”就反“右”,“写文章要注意到这两个方面。”针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首先提出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建设并举的思想,精辟地论述了文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个崇高的事业中,文艺发展的天地十分广阔。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在邓小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将文艺事业和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总目标结合起来,将文艺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总目标结合起来,紧跟时代,服务人民,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四有”公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正确解决新时期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为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提出提供了思想保证。

  文艺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早在无产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革命准备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就要求革命文艺表现和歌颂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大搏斗的时代,列宁又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文学应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抗战年代,毛泽东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邓小平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进一步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这个重要思想,作出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精辟论断。邓小平不仅从一般意义上,更重要的是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论述了“人民需要文艺”的意义。文艺为人民服务,就是“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不仅“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而且使人们“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为此,就要“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特别“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果。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同时要求文艺工作者要以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通过自己的创作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觉悟。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文艺工作者要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同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思想,用历史唯物论的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论的实践观点深刻地论述了“艺术需要人民”的思想,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10并号召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养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11我国的文艺工作者正是沿着邓小平指引的这条道路不断前进,创作了大批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又一个根本问题。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害多利少。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12根据邓小平的这个思想,我们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保证和促进了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三、尊重文艺自身规律,坚持“双百”方针,为保证文艺发展的广阔天地,发挥文艺人才的创造精神提供了动力保证。

  邓小平在要求文艺事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同时,充分尊重文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文艺为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充分注意文艺通过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对人们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的特征,并根据列宁关于文学事业必须绝对保证有“两个广阔天地”的论述和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他还根据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指出:“围绕着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在正确的创作思想和指导下,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13“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使人们能够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们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我国古代和外国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当借鉴和学习。”14邓小平还根据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需要发挥文艺人才的创造精神的特点,提示各级领导:“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15邓小平上述思想给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增强了动力支持和保证,使我国的文艺创作和理论探讨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

  四、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重视和关怀文艺建设,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施精品战略提供了领导和政策保证。

  党的领导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坚强保证,而要加强领导就必须改进领导。邓小平要求各级党组织都要领导好文艺工作,并指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

  16他还总结几十年来党领导文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许多改进领导的具体方法。他要求各级领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摆脱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根据我国新时期的特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倡领导者同文艺工作者平等地交换意见,抛弃衙门作风,反对官僚主义。这就从精神、物质等方面为文艺工作者从事创造性劳动提供了领导和政策保证,使文艺工作者心情舒畅,信心倍增。

  邓小平一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科学地作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绝大多数知识

分子已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并指出“从整体上看,我们的文艺队伍是好的”,17使广大文艺工作者增强了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又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目标出发,对文艺队伍的建设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要求文艺工作者“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18希望文艺工作者中间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19要求文艺工作者加强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从人民生活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20不畏艰难,勤学苦练,勇于探索,攀登艺术高峰。号召各级领导“必须十分重视文艺人才的培养”,21充分发挥中年文艺工作者的骨干作用。在邓小平上述思想的教育和鼓舞下,我国文艺队伍的思想艺术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文艺事业紧跟时代,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对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天水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