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
史料档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史料档案  > 列表

延安平剧运动与《逼上梁山》

来源:延安革命纪念馆 浏览次数:2451

  李  萍

  1942年5月2日——23日,中宣部在延安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同志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力地推动了陕甘宁边区和各解放区革命文艺的发展。此后,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以《讲话》为指导,深入实际,走文艺与工农兵相结合、为工农兵服务的道路,创作出了许多为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延安平剧界在《讲话》指引下,对旧剧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们创作的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成为“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

一

  1942年10月10日,延安平剧研究院(以下简称平剧院)正式成立。平剧院是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平剧团、延安业余平剧团、120师战斗平剧社及胶东平剧团的基础上组建的。平剧院于2月初开始筹备,4月完成筹建工作,旨在“研究平剧,改造平剧,进行平剧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工作。”①毛泽东为平剧院作了“推陈出新”的题词。

  平剧院筹建完成后,为了丰富边区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积极开展工作,一边参加整风学习,一边排演平剧,先后排演了《辕门射戟》、《长坂坡》等历史剧目,除在延安进行一系列的演出外,先后在安塞、靖边等地演出。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他们自制舞台布景和道具,因陋就简地用红胶泥,锅底黑作化妆颜料。演出大都是在露天进行的。为了充分展现艺术效果,即使在严寒的冬天,演员演出时也仅穿一身单薄的戏服。从十里八乡赶来看戏的群众深受感动,热情地为他们送开水、送煮鸡蛋。平剧院的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剧团每到一地,都引来众多群众前来观看。有的群众翻山越岭,兴致勃勃地从四五十里之外赶来看戏。可是在演出中,特别是平剧院成立之前,平剧界暴露出的问题也十分突出。首先是演出一味强调艺术的完整性,缺乏通俗性。这种严重脱离群众的艺术使观众看了半天还不知道演得是啥,正如一位老乡所说:“我们看戏是看热闹了,根本听不懂演员说的啥意思。听不懂就没意思,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其次是演出脱离现实,表演的剧目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与抗战无关痛痒,起不到教育群众的作用,象《甘露寺》、《连环套》甚至带有较深的封建毒素。针对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平剧界就平剧的发展方向展开了讨论。

  二

  平剧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平剧能否为政治服务这一点上。有人认为,平剧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经典,强调艺术的完整性和较强的技术性。“只有艺术形象完整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如果“政治内容好而艺术形象别扭,那就不是戏,而是化装宣传。”②关于“推陈出新”,有人认为,平剧要服务政治,首先要打破“陈”,再设法去“推”,“新”才可以出。由于平剧技术上的限制和战斗性的薄弱,有人认为必须用旧形式将其艺术性提高到与现实政治充分结合的境界,所以,只有先接受遗产,后服务政治,并据此得出结论,认为平剧工作应分学习、研究、改造三个阶段。此外,一些人认为平剧有相当的普遍性与群众性,广大人民群众熟悉它、喜欢它,但鉴于其既有封建性又有民主性,因此,平剧应该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使平剧获得新的生命力。和文艺界的许多争论一样,平剧界的这种争论随着《讲话》的发表,思想认识达到了空前的统一。

  

  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③通过认真学习《讲话》的一系列论述,平剧界开始了以“扬弃批判的态度接受平剧遗产,培养平剧艺术干部,开展平剧的改造运动,以创造戏剧上新的民族形式。”④平剧工作者积极检讨过去存在的问题,审查修改旧剧本,努力创作新剧本。中央对平剧界的革新运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毛泽东把他珍藏的四十集《平剧戏考》及收藏的平剧剧本、唱片全部赠予平剧院供平剧工作者学习和研究。朱德对平剧工作者说:“平剧有许多戏是可以为抗日战争服务的,岳飞、史可法、文天祥、郑成功等这些抵抗外侮的民族英雄,你们编演出来,就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爱国觉悟,增强军民团结抗战的力量。”⑤在《讲话》精神的指引和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平剧工作者对平剧的革新认识明确了,思路开阔了,平剧院迅速出现了以改编传统戏、创作新编历史剧和创作现代戏三者并举的“新平剧运动”。

  

  1943年9月,在中央党校教务处副主任刘芝明的支持领导下,杨绍萱根据《水浒传》创作了平剧《逼上梁山》。剧本初稿于9月完成,随后由中央党校教职学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排练。参加排练的人员除了几个主创人员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外,绝大部分都是“外行”,但他们凭着对平剧的热爱和饱满的革命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逼》剧的排练工作中去。该剧于11月进行了试演,12月正式演出。演出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细致的修改和加工,平均每演出两场就修改一次。经过二十多次的修改,在技术、音乐、唱词、唱腔、艺术表现手法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逼》剧是在边排、边演、边听、边改中获得成功的,它凝聚了剧院领导、编导、演员和观众的聪明才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1944年1月9日,毛泽东二次看了《逼》剧后连夜给编导杨绍萱、齐燕铭写了一封信:“看了你们的戏,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们致谢,并请代向演员同志们致谢!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我想到这一点就十分高兴,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⑥《逼》剧是在平剧革新运动的推动下诞生的,它不是简单的“旧瓶新酒”,而是注重了剧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表演风格的整体性、严肃性。它的主要成绩有:一是用马列主义观点阐释了主题思想。《逼》剧之所以有思想、有灵魂,就是采用了“旧史实新意义”,在旧的内容上融进新的观点,具有时代感,达到政治与艺术的和谐统一。它以林冲遭遇为线索,展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表现了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从斗争中逐渐觉醒并成长起来的林冲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同反动统治阶级做坚决斗争的决心。二是用马列主义观点革新与发展了新技术。《逼》剧大胆改造旧技术以适应新内容,做到了思想性、现实性与技术性的统一。《逼》剧突破了旧戏行当的限制,创造出全新的群众性的舞台形象,如根据剧情一二十人组成的群众同时上场,并且突破了旧剧的“脸谱主义”,树立脸谱“个性化”的化妆。《逼》剧还原了压迫人民的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恢复了人民群众的英雄本质。如开酒店的李小二,旧剧中原是丑相妆扮,妻子是彩旦,经处理则成为英俊的武生和聪明勇敢的武旦;一直被处理成粗鲁莽撞的架子花脸鲁智深,则改扮成侠胆英雄。《逼》剧将民间歌谣、昆曲等融合于唱腔之中,用通俗又富有感染力和斗争性的语言,采用剧中人物个人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新姿态、新表情,同时,吸收话剧的表演成份,使得《逼》剧在演出时给观众焕然一新的感觉的同时又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逼》剧的成功,加速了平剧运动革新的步伐。之后,《三打祝家庄》上演,毛泽东称赞说:“继《逼上梁山》之后,此剧创造成功,巩固了平剧革命的道路。”⑦平剧成为《讲话》发表后掀起的戏曲革新运动中的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重温《讲话》精神,回顾延安平剧改革的历程,学习延安时期的文艺理论,对新时期的文艺工作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注  释:

  ①④⑥刘增杰、赵明等人编《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上册。山西人民出版社,第519、524、277页。

  ②⑤⑦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平剧活动史料征集组编《延安平剧改革创业史料》,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3、38、39、177页。

  ③《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8月版(袖珍本),第812页。

 

 (作者:延安革命纪念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