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东刚 王亚运 | 习近平与延安精神
来源:延安革命纪念馆 发布时间: 2021-03-12 15:02:37 浏览次数:1246
摘要:延安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是延安精神的践行者、阐发者和传播者。他不仅在延安梁家河插队时身体力行践行延安精神,而且自2008年以来也多次对延安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作了重要阐述,更是在不同场合向世人传播塑造延安精神的光辉形象,为新时代延安精神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关键词:习近平 延安精神 梁家河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彻底的革命精神,是升华了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精神,是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形象的群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今天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更需要学习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一.习近平是延安精神的践行者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落户,后来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在这里劳动生活了七年。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不仅组织带领干部群众造淤地坝、发展沼气、办铁业社、办缝纫社、搞代销点、建磨坊、挖大口井、修道路,而且利用业余时间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宝塔山,瞻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办公和居住的土窑洞等革命旧址,追忆父辈们的青春往事。不难看出,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见所闻,无疑中形成了习近平对延安精神的实践。
1.明确倡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首先表现为革命理想、信仰和信念的正确性和坚定性。习近平自小受革命家庭氛围的熏陶,接受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不管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谈起他五六岁时随母亲买《岳飞传》《岳母刺字》等小人书的故事。他说:“‘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在梁家河的7年,他经受住了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劳动环境、政治环境的考验,秉持着与生俱来的信念本源和信仰根基,虽然受到不公正对待,入团、入党申请一次次得不到批准、一次次被拒绝,尽管也有不解、委屈,但对党的事业的信仰、对党组织的忠诚却愈加坚定执着。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最终被组织批准入团、入党。他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奠定了他“以身许党”的基石。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回忆:“十五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二十二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己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1]今天,我们学习延安精神,就是要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要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政治灵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定不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2.牢固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在梁家河的7年,习近平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一次公社给村里派发了一批救济粮,到底把粮分给谁?他为了把一碗水端平,带着支部成员挨家挨户查看群众家里的囤粮,最终确定最缺粮的几户群众为救济户,乡亲们心服口服。他曾讲述拿摩托车换农机具的故事:“当时,延安地区有3万北京知青,我是第一个当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北京市奖励给我一辆三轮摩托车。我一看,这车在村里没什么用,开都开不进去,换个实用的东西吧。后来,开着它到了延安,找到延安农机局。我说,这辆三轮摩托车是北京奖给我的,我想跟你们换几件农机具。他们听了很高兴,当时那辆摩托车在延安也是很紧俏的,最后换了一辆东方红52马力的手扶拖拉机、一台磨面机、一台扬场机、一台碾米机和一个潜水泵,都很实用。”曾任延川县文安驿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村民王宪平一语中的:“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这些见证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锻炼且成长的人这样评价习近平,充分说明了习近平坚定践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彰显了他务实担当的品格。习近平在回忆梁家河岁月时说:“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今天,我们学习延安精神,就是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脚踏实地,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3.身体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本质。从1945年党的七大开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一直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被写进党章。在梁家河的7年,习近平始终与乡亲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一心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的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这一言一行,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1969年到延川县段家疙瘩大队插队的知青陶海粟说:“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黑荫贵说:“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延川县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梁家河村民武晖也说:“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正因如此,习近平入党、当村支书、上大学,“大家都拥护他”。2003年,习近平在接受《东方时空》节目采访时说:“(我)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延安插队)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今天,我们学习延安精神,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4.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在梁家河的7年,习近平有很多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例如刚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整天打坝修梯田,白天干一整天活,晚上还需要夜战两个小时,最困难的就是要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当年的知青戴明回忆:从适应农具到逐渐加大劳动强度,干农活确实算是一个挺难过的“关”。对于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大孩子来说,尚且不容易,对十五六岁的近平,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正如延川县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说:“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1969年在延长县插队的知青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这些朴实的话都是真实的写照。当年延安梁家河环境和条件异常艰苦,陕北人用“苦焦”二字来形容生活的艰难,用“受苦”来形容劳动的艰辛。2003年,习近平接受央视《东方之子》专访说:“一年365天,除了生病,几乎没有歇着。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还要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到后来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谈到这些苦,习近平在自述中讲道:“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延安精神,就是要以苦为乐、大苦为荣,敢吃苦,耐大劳,以实干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二.习近平是延安精神的阐发者
习近平为延安精神做出的另一重大贡献,就在于自2008年以来,他多次以延安精神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的角度,较好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延安精神这一全新而重大的历史课题,为我们树立了如何继承、丰富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光辉榜样。
1.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2008年1月9日,习近平在对《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2007年工作情况和2008年工作要点》的批示中提出:“深入研究、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年来,延安精神研究会坚持以学习、研究、宣传延安精神为宗旨,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2009年11月16日,习近平在延安、西安等地调研时强调:“延安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员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干部教育培训的永久教材。”“伟大的延安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以求真务实作风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强组织保证。”[2]2010年5月15日,习近平致信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3]
2.高度赞扬延安精神研究会作出的巨大贡献。2009年3月24日,习近平在第一次对《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2008年工作情况和2009年工作要点》的批示指出:“一年来,延安精神研究会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希望你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加强理论研究为中心,以弘扬延安精神为宗旨,大力开展延安精神进基层的各项活动,为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新贡献。”2010年5月15日,习近平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指出:“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20年来,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中央党校的直接领导下,高举旗帜,服务大局,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紧密结合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深入研究延安精神、积极宣传延安精神、认真践行延安精神、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1月7日,习近平再次对《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2011年工作情况和2012年工作要点》做出批示:“延安精神研究会2011年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契机积极开展活动,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希望再接再厉,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服务大局,不断提高弘扬延安精神的能力,为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新贡献。”
3.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全面从严治党力量。2015年2月13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考察期间,听取了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强调指出:“我们党是一个具有长期奋斗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党,也是一个紧跟时代步伐、善于与时俱进的党。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结合时代条件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要把抓理想信念贯穿始终,提高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为党和人民事业艰苦奋斗、不懈奋斗。”[4]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4.把弘扬延安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结合起来。2011年6月16日,习近平在《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出版座谈会上讲道:“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些优良传统、优良作风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流血牺牲凝聚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文献,不仅记录了党的奋斗历史,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要认真学习这部文献选编,继承党的一切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始终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气、那么一种革命精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了这一条,我们党就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指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三、习近平是延安精神的传播者
习近平不仅是延安精神的践行者,而且躬行塑造了弘扬延安精神的光辉形象,成为延安精神的传播者。
1.追忆往事谈延安。习近平多次讲道:“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乡。”1999年担任福建省长时,他对《中华儿女》杂志这样说,2004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接受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节目专访时也这样说。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会了我做什么。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总感觉插队之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在陕北插队的七年,给我留下的东西几乎带有一种很神秘也很神圣的感觉。”在回答记者“有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问时,他脱口而出:“我确实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启承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他曾在给延安梁家河乡亲们的信中深情地写道:“我始终不曾忘记在梁家河度过的难忘的7年,始终不曾忘记那片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土地和朝夕相处的乡亲们。”“我觉得在我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陕北老乡。”
2.实地考察话延安。1993年9月,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回到延安梁家河,挨家挨户看望了乡亲。当时,他给穷困老人送去了慰问金,给孩子们赠送新书包、文具盒,还给每户送了一个电子闹钟,后来又支持修建了梁家河小学、学校过水桥和延川中学教学楼。2015年2月13日春节前夕,他再次专程回到延安梁家河看望村民。他动情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当晚,他在延安主持陕甘宁革命老区扶贫工作会议,对全国贫困地区脱贫问题确定了大政方略。
3.“两会”期间忆延安。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在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回忆在梁家河的知青经历:“我69年1月去的,75年10月离开陕西,这一段时间就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有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时候有关联。贺敬之那个诗呢‘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就是)这样的感情。”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回忆插队的经历:“我这个人呢,是有农村情结的。1969年1月份插队,老百姓帮助我,他们有什么吃的都给我送一点,谁送我一碗酸菜,我说我今天生活又改善了。现在我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啊,我确实是发自内心同情他们。我们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每一次饱含深情地诉说,都流淌出他对这片黄土地的浓浓情怀和无限的牵挂思念。
4.外出访问讲延安。2015年9月22日傍晚,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西雅图出席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讲述他在延安梁家河的故事,以个人成长诠释大国发展,以延安梁家河的小故事阐述中国梦的大理想。他说:“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到土窑洞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今年春节,我回到这个小村子。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同年10月,他访问英国,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又一次回忆起梁家河。他说:“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七年青春时光……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5.勉励青年学延安。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对青年们谈自己延安梁家河插队知青经历:“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第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中表示:“延安是革命圣地,你们奔赴延安,追寻革命前辈伟大而艰辛的历史足迹,学习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体现了当代中国青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结语
著名作家吴伯箫曾写道:“到延安去”,是一种豪迈的行动;“作延安人”,是一种很大的光荣。今天,我们学习延安精神,也是一种豪迈;传承延安精神,也是一种光荣。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是道路之光、精神之“钙”,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原动力。新时代,我们要学习党的领袖习近平青年时期在延安梁家河插队期间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我是士地的儿子》,刊登于《西部大开发》2012年09期。
[2]李亚杰:《习近平在陕西调研》,载《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7日。
[3]杨维汉:《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召开大会习近平致信祝贺》 ,载“新华网”,2010年5月18日。
[4]衢小光:《习近平春节前夕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祝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载《人民日报》2015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