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人的担当 | 舍小家为大家的抗疫“战士”刘星
来源:延安革命纪念馆 发布时间: 2022-01-14 14:54:14 浏览次数:3197
★刘星,中共党员,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系统干部,2018年10月进入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从事编辑研究、宣传报道等工作。

刘星是个“全才”,进入局系统工作3年多,他也有了“刘能能”的称号,这个“能”可不是抬扛打能,而是能行、能干、样样通的意思,这和刘星勤动手、爱琢磨、热心肠分不开。在单位,同事有什么困难都爱找他帮忙,解决问题毫不含糊,尤其擅长修理电子产品。加入到抗疫志愿者队伍里,他也能协助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就这样,刘星同志成为革命纪念地管理局系统第一批支援社区防疫工作的志愿者。

新的一年开始了。清晨6点,孩子们都还在熟睡,刘星就摸黑起床,轻声地对着自己可爱的儿女说了句:“孩子们,元旦快乐!”便出了门。由于车辆管控,他只能与同事结伴步行前往桥沟街道办事处。他们到达时,街道办的领队正好开始分配任务。“南寨砭安置小区谁去?”“南寨砭安置小区,就是临近那个南寨砭美满国际,属于延安中风险封控区……”人群中开始议论了,听到这些,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甚至已经把头悄悄的低下了,或是把眼神从领队站立的方向转移开。“让我来,我去。”一个声音从人群传来,大家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声源。对,是他,就是那个瘦瘦弱弱,嘴唇有些干裂,眼镜片被口罩上沿哈气糊白了的后生。“你叫什么?”“刘星”“哪个单位的?”“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系统”“跟我来领防护服,准备出发!”“去了干甚工作?”“去了就知道了。”
刘星心里开始又激动又紧张,激动是因为就要开工了,而且充满了对防护服的好奇,紧张是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样的情形,会不会有风险?“不想了,不想了,病毒的魔爪都伸到我们革命圣地来了,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为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豁出去了。”

来到南寨砭安置小区,等待核酸检测的群众已经排起了长队,有老人,有小孩,有残疾人……从他们身边经过,刘星鼻子一阵酸楚,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人,他相信也一定会有这样一群志愿者去帮助他们的。当得知缺少一名核酸采样信息登记员时,他自告奋勇,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护目镜、两双手套和脚套,瞬间变成了“大白”。在核酸采样工作中他负责登记采样者信息,延大附院医生李峰负责核酸采样。他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从不熟悉采集软件到熟练操作,他们配合地很默契,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8个小时,直到顺利完成了小区全部居民的核酸采样工作。刘星在当天的志愿者抗疫日记中写道:“当脱下防护服的一瞬间,我嗅到了空气的味道,不自觉大大地吸了几口。今天,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医护工作者的艰辛和不易。采样中他们不能喝水,不能上卫生间,更不能放松神经,放慢节奏。所以,我还会继续和这些可爱的人并肩作战,一起守护好我们的城,早日驱散疫霾,迎接春暖花开。”

南寨砭安置小区工作结束后,他又迅速下沉到方塔社区嘉丰国际城小区,一到岗就主动认领工作。当得知有10多户独居老人行动不便,他便主动要求上门收集生活垃圾,到超市采购生活用品;面对8000多人小区的核酸检测任务,他负责秩序维护,一遍遍的提醒居民:戴好口罩,保持距离,注意保暖;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幼儿、孕妇等特殊群体,为他们开辟绿色通道,优先采样;因值守点条件有限,在寒气逼人的户外,一张桌子就是他们这些志愿者的战斗阵地,为山体居民出入登记,信息核查。北方寒夜漫漫,每回夜间值班更是一场艰难的考验,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没有退缩过。
他每天早出晚归,为了安全起见,需要全身消杀,几天下来,双手因消毒液浸泡肤色都变了。到了中午换班吃饭时,为了不与孩子接触,他让父亲提前把饭放在楼道台阶上,凑合着吃上几口。晚上回到家里,睡在客厅沙发上。那天,父亲带着孩子做核酸,抱一个,拖一个,他看到后实在忍不住了,眼泪躲在面罩里偷偷地滑落。

在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刘星同志担负起了“宣传员”“记录员”“守门员”“巡逻员”的职责,也成为工作团队里的中坚力量。2022年1月5日,方塔社区嘉丰国际城小区临时党支部正式成立,刘星同志被推选为支部书记。他处处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领党支部成员走在前做表率,带动广大志愿者与社区工作人员通力合作,服务广大群众,发挥好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持续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