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文博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博要闻  > 列表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7周年

来源:延安革命纪念馆 浏览次数:2175

微信图片_20201228092608.jpg

2020年12月26日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同志诞辰127周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2.png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目睹了国家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残酷现实后,即立下了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毛泽东在纷繁复杂的思想和路径中,经过反复比较鉴别后,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他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

3.jpg 

1920年秋冬,毛泽东与何叔衡等人在长沙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毛泽东面对党内两种倾向:一是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二是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他经过认真思考,于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他在“八七”会议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随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起义相继失败,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率领部队进驻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面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以《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回答,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4.jpg

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在国际共运和中国党内盛行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的错误倾向。面对这种倾向,毛泽东在1930年5月,撰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从1930年底起,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重点“围剿”,毛泽东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进行了三次反“围剿”斗争。1931年中共中央决定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于11月选举产生工农民主专政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担任中央政府主席。随着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被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最终于1935年10月落脚陕北。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通过遵义会议等确定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军事领导地位。 

 5.jpg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踏入中国土地,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两天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充分论证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战的全面爆发,经过14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抗战初期,由于敌强我弱,国内出现“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声音,毛泽东结合国内抗战的实际,经过理论探索和研究,1938年5月,在延安凤凰山撰写了《论持久战》,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的结论。 

 6.jpg

毛泽东在深刻认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后,创造性地提出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领导人民军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中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此外,他首次运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实事求是这一中国化的概念表述和科学命题,是对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要求,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成为党领导人民夺取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保证。 

 7.jpg

8.jpg

9.jpg

10.jpg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七大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是七大的历史性贡献,是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选择。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1.jpg

12.jpg

13.jpg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巨大努力。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诗人柳亚子赋诗称颂这一行动是“弥天大勇”,张治中也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经过43天的艰辛努力,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协议的签订,未能阻止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通过战争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毛泽东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胜利前夕,1949年3月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七届二中全会)上,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对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从此,中华民族开启了历史新纪元。

 15.jpg

16.jpg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悍然越过三八线,直接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敢不敢迎战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军?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最后,毛泽东反复权衡利弊,最终向中国人民志愿军下达入朝作战命令。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最终以美国侵略者被从鸭绿江打回到三八线而告结束。这场胜利雄辩的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17.jpg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创造性地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措施。1956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同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新中国的成立,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主权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型的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三条基本外交方针,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这为新中国迅速获得国际承认、保障国家安全奠定了外交基础。

 18.jpg

从1956年到1966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断探索,取得了有益成果。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其基本方针就是:“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毛泽东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毛泽东在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开幕式中指出,这次大会的任务是: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明确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这次会议对党的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1957年春,毛泽东撰写《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它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次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斯人已逝  生者常思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他思想博大深邃、胸怀坦荡宽广,文韬武略兼备、领导艺术高超,心系人民群众、终生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毛泽东同志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不仅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敬仰,而且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敬佩。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

19.jpg

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