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
史料档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史料档案  > 列表

先进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来源:延安革命纪念馆 浏览次数:1756

张全省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先进文化是国家民族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建设既是中国共产党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的本质的要求和基本目标之一。以“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可以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同时也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现代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先进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的本质的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任何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而文化则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社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体现在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先进生产力决定和影响着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又为促进生产力服务。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追求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的目标。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强调在发展社会主义新政治、新经济的同时,要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认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为了迎接这个文化建设高潮,毛泽东带领党和人民进行了不懈地努力。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仍强调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概念,认为精神文明从内容来讲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邓小平强调指出:“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强调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同时,从“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就告诉我们,21世纪的中国现代化是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现代化。而先进文化建设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站在时代前列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也是中国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本质要求和基本目标。

    (二)先进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向保证和精神力量    社会的物质生产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总是要受到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作为人类追求进步的理想制度,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建立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让所有的人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等联系在一起的。21世纪的中国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也根本谈不上实现现代化。所以,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能偏离这个方向。坚持社会主义需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精神文明建设予以保证。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指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理想,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在世纪之交,江泽民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指出: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摆到重要位置。认为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只有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加人们的精神力量;才能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之下;才能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确保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三)先进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智力支持和动力保证

  在一定社会中,文化对社会的经济政治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命脉所系的重要根基,是综合国力大小强弱、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文化羸弱思想贫瘠的国家不可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并具有强大凝聚力和远大前途的。文化建设对经济政治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智力支持,思想道德建设则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民主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之所以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弱化的状况,成为中华民族新的价值认同和新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强大精神武器。党正是由于十分重视先进文化建设,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民主革命迅速而彻底的胜利并且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在恢复国民经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努力加强文化建设。从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普及,到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确立,“双百”方针提出和“二为”方向的坚持,科学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营构了初步的内在支撑系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对新的形势,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举起了一面引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旗帜。同时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和灵魂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的形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没有这种文化建设提供的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就难以顺利发展,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目标就难以实现。                               

  

  先进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必然要求,也是21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现代化发展的内在本质的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全局的高度,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重视先进文化建设,搞好先进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

    (一)搞好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证现代化事业的社会主义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在全面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的理论文化成果,自然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坚持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文化的先进性,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从而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才能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有效地抵制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侵蚀,牢固地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确保21世纪中国现代化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前进。

    (二)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为21世纪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中国的教育科技能否走在世界前列,能否培养出大量合格的人才,关系到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成败。我们必须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这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适应未来现代化建设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努力以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调整教育结构,完善教育体系,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同时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快发展高技术知识产业,努力使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一个极大的提高,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这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高尚的思想教育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坚持“双百”方针和洋为中国,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立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针,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努力吸引古今中外一切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创造和推出具有民族和时代特色的文化精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各方面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为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和核心。决定着整个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面对21世纪初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的挑战,我们必须切实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大力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努力遏制和消除一些领域道德失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和泛滥,为经济建设及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必须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推进现代化建设向新的目标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在不断发展进步,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其社会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的反映,也必然随着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而不断发展。因此,先进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文化创新是先进文化建设从而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江泽民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纵览世界文明史的历程,凡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和民族,就能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反之就要停滞,就会没落。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走在时代前列,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承担起带领人民进行文化创新的历史使命。进行文化创新,就是要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铸就先进的文化内容;就是要按照文化创新的先进性、世界性、民族性的要求,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本地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丰富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进的强大的精神支柱。文化创新的源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文化创新的目的是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铸就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因此,文化创新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来发展先进文化,推进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向新的目标迈进。

  

    (作者:宝鸡文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