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
史料档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史料档案  > 列表

文学不能忘记生活

来源:延安革命纪念馆 浏览次数:1038

  张保宁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不能忘记生活,这是文学发展中的一条真理。60年前,毛泽东在他那篇被文学史家称作“‘二战’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最有体系色彩且影响最大的论作之一”①的《讲话》中,对文学发展中的这条真理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他又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的前一句话,深刻阐明了文学创作对生活的依赖关系,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离开了生活就无从谈文学创作;后一句话是说,文学对生活的反映是能动的,有选择的,也是形象和生动的。毛泽东的这种对文学和生活的关系所作的辩证统一的论述,在今天读来,仍觉得生动和深刻。它仍然是我们从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可是观照我们近几年来文学创作的现状,似乎有偏离毛泽东这一文艺思想的倾向。不能忘记生活,这条文学发展中一再被证明了的真理,也似乎有被作家和艺术家们淡忘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生活的本质理解不够正确,因而对生活的把握比较狭窄;二是对生活的理解不够深刻,因而对生活的表现比较肤浅,戏说历史和媚俗的东西多,反映现实,令人深思,关注民生,产生忧患的作品少;三是对新的生活缺乏热情,因而很难表现出生活中的新思想、真情感。如一些作家或诗人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圈子里”,一味地进行所谓的文本的翻新和话语的新建,对“圈子”外的生活不感兴趣,写出的作品没有新的思想,更没有来自生活中的真切的情感。当然应该看到,近年来的文学是取得了一定成绩的。但也不能否认,相对于今天这样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的社会生活而言,我们的文坛,特别是诗坛,不能不说显得有点疲软。有人把这种疲软归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说什么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淡漠了精神生活的享受。可是从文学创作本身来观照,以上所列举的三种情况不正是使我们的文学陷入疲软,失去读者的主观原因吗?

  因此,要消除文学创作的疲软问题,首先还是要解决对生活的态度问题,即要明确什么是生活,怎样正确对待生活。什么是生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念来理解,生活的本质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与自然的交往和相融。今天,中国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改革开放,就是发展经济,就是强大综合国力,就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就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的这种社会实践,是中华民族近代发展史上少有的,是一种百年不遇的历史机遇所带来的,是风云变幻、兴衰交替的国际大环境所赐予的,更是我们党和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率领全国人民创造出来的。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又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各国先进文化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先进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而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正在使古老的中华民族滋生出新鲜的血液,使古老的中华大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也正在荡涤着中国人传统文化性格中的落后意识和人格缺陷,塑造着具有现代新思维、新观念、新情感、新创造的全新的现代人格精神。面对着这样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的作家和艺术家们难道能无动于衷吗?也难道没有一点点的真切感受吗?笔者这样提出问题,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们一味地只去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或作品,而是希望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们关注这种时代的变化,感受这种跳动着的时代脉搏,体会时代的气息,写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从而无愧于这伟大的生活和伟大的时代。其实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文学家们与时俱进,创造出伟大作品的事例不是没有过。汉代的史传文学,唐诗、宋词,不都是与时代的气息和时代的发展相一致的伟大创造和艺术贡献吗?在十六七世纪的西方,伴随着工业革命,不也产生过伟大的文艺复兴吗?中外的文学事例都说明,文学艺术的创作完全可以和时代的发展相一致,作家和艺术家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笔去描绘和反映眼前这发生着巨变的社会或时代。的确,今天改革开放的新生活又是多元化的。经济生活成为社会的主流,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越来越密不可分,人类对生态的关注第一次超过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利用。这样一个多变的世界,按理说作为反映客观存在的文学创作其内容和形式也应该多样化。正如歌德所说:“对于诗人来说,他所要表达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②但这同样有一个怎样反映这多变的社会生活的问题。读者或观众既需要严肃的、深刻的作品,也需要有轻松与诙谐的文本;既需要有让人深思的,也需要有供人消遣的。但这些决不是说人民群众需要媚俗的或肤浅的作品。寓教于乐,历来是社会主义文艺所提倡的,诙谐幽默,也是我们所应当追求的风格。但这也决不等同于靠血淋淋的场面或露骨的性描写来吸引读者或观众。文学艺术的作用不在于感官的刺激,更不在于哗众取宠的媚俗。因为“艺术,是人类最崇高的使命”,“艺术是要锻炼人自己了解世界并使别人了解世界。”③而媚俗和肤浅的作品决不是真正的艺术,它是对生活表象的拾取,甚至是对生活的凭空杜撰。它决不会使人崇高,更不会“锻炼人自己了解世界并使别人了解世界。”因为艺术又是一门教人“学会真诚的功课。”④也不能否认,今天多变的世界给作家和艺术家们观察和体验生活带来了一些难度,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多变的生活只能使眼前的世界更加五彩缤纷,只会给作家和艺术家们提供更丰富的创作素材,关键是“要从深度上去观察现实”⑤。罗丹说:“最美的题材摆在你们的面前,那就是你们最熟悉的人物。”⑥巴尔扎克也说:“这些人物是从他们的时代的五脏六腑孕育出来的,全部人类感情都在他们的皮囊底下颤动着。”⑦而这种“最熟悉的人物”必须要靠“深度上”的观察才能得来。罗丹还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⑧他还说“艺术,就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愉快;是智慧的喜悦,是良知照耀下看清世界,而又重视这个世界的智慧的喜悦。”⑨因此他又提出艺术家们应该成为“真实的追求者,生命的窥伺者。”10举凡古今中外一切进步作家留传下来的优秀作品,无不是他们用坦诚之心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生活中浸泡过的艺术产物,又无不是他们对生活进行诗意情感化的艺术结晶。所谓对生活进行诗意的情感化,就是要求作家、艺术家们要用对生活的真诚之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心灵,用自己的情感和诗笔,形象生动地去展现丰富多彩的世界,给读者或观众带来美的艺术作品,带来美的艺术享受。正如歌德所说:“作为诗人,我的方式并不是企图要体现某种抽象的东西。我把一些印象接受到内心里,而这些印象是感性的、生动的、可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正如我的活跃的想象力所提供给我的那样。”11歌德这里所说的:“感性的、生动的、可喜爱的、丰富多彩的”,应该是既指生活本身,又指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美国诗人惠特曼曾经批评只重形式创新的诗人说:“诗的实质不是可以用韵律、格式一致或者对事物的抽象的倾慕,也不是可以用哀诉或者好的训诫展列出来的。”12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作品只有当它把新的感情(无论多么细微)带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时,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作品。”13z以,一个作家不深入生活,不关注社会,只躲在自己的狭小“圈子里”进行所谓话语的试验和文本的创新,是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艺术作品的。“写的不好的书,比顽石还笨重。”14伟大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在文艺复兴时期说过的这句话在我们今天同样适用。我们决不需要这样的文学作品。因为我们也正处在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这种伟大的复兴,既离不开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也离不开先进的民族新文化的创造。而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更应肩负起这后一个重任。不能忘记生活!愿我们的作家和艺术家们牢记文学发展中的这条真理,热爱生活,关注时代,为读者和观众写出更多更好的真正的艺术作品。

  注  释:

  ①钱理群等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58页。

  ②、11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第227、147页。

  ③④⑤⑥⑧⑨10沈琪译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第10、6、2、4、5、10、17页。

  ⑦13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第167、434页。12、14宇清信德编外国名作家谈写作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第132、13页。

  

(作者:西安外国语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