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
史料档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史料档案  > 列表

浅析延安文艺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延安革命纪念馆 浏览次数:5512

  安晓泓

  延安文艺运动,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和全国其它革命根据地、解放区所开展的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革命文艺运动。这场革命文艺运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繁荣了根据地的文化生活,而且在帮助解放区人民建设新生活、发展生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而开辟了延安文艺运动的新局面。在《讲话》指引下的延安文艺运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鼎新作用

  延安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是中华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

  延安文艺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展的。它是一场与时俱进的运动,是我国文艺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大创新、大腾飞。它在继承我国民族优秀文化、“五四”新文化以及苏区革命文艺传统的基础上,以新的革命文艺理论体系、新的人物、新的生活,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令人耳目一新。

  延安文艺开拓创新的主要表现:一是毛泽东从中国文艺发展特别是当时延安文艺的实际出发,首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文艺工作的方向和道路问题。毛泽东在《讲话》中回答了文艺为什么人和怎样为的问题,全面、精辟地论述了文艺发展建设各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延安文艺就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革命文艺。二是延安文艺开创了与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紧密结合的先河。文艺工作者深入到文艺创作的源泉——生活中去,叙人民大众之事,抒人民大众之情,使火热的革命斗争成为文艺家描写的主要题材,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群众成为作品的主人公,从而摒弃了旧文艺单调的、沉溺于个人哀怨的格调,纠正了单纯描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偏颇。诚如毛泽东在看了平剧《逼上梁山》给杨绍萱和齐燕铭的信中所指出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①三是延安文艺首开群众集体创作之风,使劳动群众登上了文艺的大舞台。文艺不再是作家、艺术家独占的领地,而成为人民大众广泛参与、施展才华的乐园。当年勃然兴起的新秧歌运动、陕北说书等文艺活动,劳动群众不仅是观赏者,而且是创作者,表演者。集体创作,自动参与,自编自演,成为劳动群众特有的一种自我教方式。

  二、号角作用

  “用你们的笔,用你们的口,与日本人打仗”,这是延安时期毛泽东对文艺工作者的勉励之词。在延安文艺运动中,文艺工作者们正是遵照这一精神,创作出大量反映抗战,富有鼓动力量的文艺作品,把革命的知识、思想传播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唤醒他们的革命觉悟,激励他们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去冲锋陷阵,夺取战争的伟大胜利。如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公演后,在边区和各敌后根据地掀起了传唱的热潮。前线的战士,后方的工人、农民、学生都在传唱,对人民群众奋起保卫祖国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延安时期的诗歌是匕首,是投枪,每一首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给我一支枪,我要上战场,国仇家恨千万桩,哪个能够再忍让”,多么直白、有力的诗句,又是多么富有战斗性和号召力。这些文艺作品对广大群众拿起武器奔赴战场,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三、教化作用

  革命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群众肩负着思想教育的重任,他们所创作的文艺作品是革命和生活的教科书。在延安文艺运动中,文艺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发挥着重要作用。歌剧《白毛女》在解放区各地农村演出时,“每次观众都达三四千人,很多农民跑十多里路来看戏,房顶上、墙头上、大树杈上都站满了人。每次演出观众大多落泪,每次演到最后一场斗争黄世仁时,台下喊打声不绝。”②很多观众看戏以后发出了要为白毛女及一切被剥削被压迫者复仇的誓言。延安时期的文艺作品与解放区的生产建设、人民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既教育了群众,又推动了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演出小戏《参军》,当天就会有几十个青年报名参军;演《交公粮》,很快就会有众多农民群众向农村基层政权踊跃交公粮;演秧歌剧《夫妻识字》,农民兄弟纷纷参加文化学习。还有像《兄妹开荒》、《十二把镰刀》、《劝二流子务正业》等节目,使群众树立了劳动光荣,好逸恶劳可耻的观念;《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等作品,促使了边区青年男女婚姻观念的变革。总之,延安文艺运动对于启迪人们的智慧,净化人们的思想,塑造人们的灵魂,提高人们的觉悟,树立边区良好的社会风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娱乐作用

  延安时期,边区政通人和,群众安居乐业。广大群众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之余,迫切要求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渲泄他们的欢乐愉悦之情。当时,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作品,并不单纯地是对群众进行宣传灌输和思想教育,而是利用他们熟悉或亲历的生活,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乐,使他们产生特殊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不仅主动地接受、欣赏,而且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极大地满足了边区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并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熏陶和思想政治教育。

  新秧歌运动兴起后,扭秧歌和演秧歌剧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喜爱并积极参加的艺术活动。从年逾古稀的老人到稚气未脱的少年,很多人都参加了秧歌队;各机关、学校、工厂都有自己的秧歌队,延安新秧歌闹得热火朝天。

  当时的延安,还是诗的城,歌的海洋。朗诵诗、街头诗到处都是,人们常常涌上街头,听诗人们朗诵诗,看各种形式的街头诗。歌曲一首首被人们传唱着,《黄河大合唱》、《延安颂》、《南泥湾》等经典歌曲经常响彻宝塔山下,延河之滨。当时的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文化氛围异常浓厚,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到处是一派团结、欢乐的景象。

  五、摇篮作用

  延安是摇篮,是熔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纷纷从四面八方云集在这里,用文艺这一锐利武器,为民族解放战争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历时数年的延安文艺运动中,培育出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文艺人才。解放后中央和全国各省市的文化艺术领导干部和文艺专业骨干,基本上都经历了延安文艺运动,大都是从延安走出来的。

  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是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关怀下,在斗争和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各种文艺社团的成立,各种文艺期刊的创办,以及鲁艺等艺术学院的创办,为延安文艺运动的蓬勃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今,延安文艺运动已经过去整整半个世纪,回顾历史,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文艺工作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挥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③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充分认识文艺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文化的先进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  释:

  ①毛泽东:《致杨绍萱、齐燕铭》,《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22页。

  ②《解放日报》1945年9月17日报道

  ③毛泽东:《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18页。

 

 (作者:延安革命纪念馆助理馆员)